近年間安靜離職(Quiet quitting)的現象在歐美職場中相當流行,並非指悄無聲息地離職,而是代表「不求升遷、不加班、只做份內事」的工作態度。這種現象受到在新冠疫情和Z世代的影響下成為時下不少「打工仔」討論的話題。不僅是一種職場趨勢,也反映了現代人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新看法,簡單來說稱為「躺平」。時下年輕一代開始拒絕過度勞累的工作模式,選擇只完成必要的職責。
安靜離職(Quiet quitting)一詞最初源於歐美,意指在不正式辭職的情況下,員工選擇僅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事情,不再追求加班或晉升機會。這種現象在新冠疫情期間因為工作與生活模式的變化而變得普遍,漸漸令到不少打工仔開始對高壓工作感到抗拒。
外國有調查發現,2024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全職員工表示自己正在積極進行「Quiet quitting」。雖然不同年代的比例有所差異,但整體趨勢相似。他們的原因都大同小異,主要都因為公司文化、管理方式和薪酬待遇等等,導致員工面臨過大壓力,無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。此外不公正的管理制度,例如晉升機會有限和薪酬待遇偏低,也使員工對工作失去熱情。另外,超過一半的全職員工認為,Quiet quitting等同於在工作中設置健康界限,以確保不被公司過度利用。
由於全球漸漸掀起Quiet quitting的現象,許多國家都開始實行縮短工作時間,以提升生產力及員工幸福感,就如冰島及英國實施的四天工作制,以及韓國Kakao公司的彈性工作地點和時間安排,在探索如何在保持生產力的同時,也讓員工有更多時間享受metime。
過去,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職業倦怠定義為一種疾病,反映了現代工作壓力的普遍性。有別於過去的觀念,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工作以外的生活質量,尤其是年輕一代,他們更傾向於追求生活的幸福感而非僅僅為了經濟收入。
歸根結底,「Quiet quitting」讓員工取回控制權,重新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模式,包括不OT、不在非工作時間處理工作,有助員工設定界線,通過管理工作範圍和時間,有效地分配時間於個人興趣和家庭生活,就能夠實現Work-Life balance,繼而提升生活質量和工作滿意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