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不少人經過長假期放縱大魚大肉後,都會因罪惡感而極端減肥節食。最近歐美掀起一個健身飲食新趨勢「30-30-30法則」,不僅簡單易行,而且不少網民親身試過這一法則有效促進減重和改善健康,到底是甚麼一回事?
「30-30-30法則」具體來說,在早上醒來的30分鐘內,攝取30克蛋白質,如雞蛋、希臘乳酪或蛋白質奶昔,接着進行30分鐘的低強度運動,如散步、瑜伽或輕鬆的健身操。這概念最初由一位美國企業家兼作家Timothy Ferriss在2010年出版的著作《身體調校聖經》中有所闡述,但30-30-30法則則在2023年才真正流行起來,更有專家指出,30-30-30法則背後有一定的科學根據,能夠有效促進新陳代謝、提高能量,甚至改善荷爾蒙健康。
根據去年《Nutrition Reviews》的一項研究,早餐攝取適量蛋白質可以顯著提升飽足感。攝取30克蛋白質不僅能有效抑制食慾,還能減少後續一整天對零食的誘惑。高蛋白飲食能夠促進肌肉合成,並有助於穩定血糖,這對於控制體重至關重要。
30分鐘的低強度運動,例如步行或瑜伽,有助於啟動身體的代謝系統。專家指出,這種運動方式雖然燃燒的卡路里不如高強度運動明顯,但長期堅持下來,依然能夠達成熱量赤字,促進脂肪的減少。此外,低強度運動對心血管健康及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正面影響。
30-30-30法則的另一大優勢在於其簡單性。每天早上只需花30分鐘進行簡單的飲食和運動安排,便能對整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。這一方法不需要特別的器材或複雜的運動計劃,使得任何人都能輕鬆實施。
多項研究顯示,早上攝取蛋白質和進行運動能夠改善整體健康狀況。每週進行幾次低強度運動,可以降低血壓、改善心肺功能,並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因此,30-30-30法則不僅是減重的工具,更是一種促進長期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儘管30-30-30法則強調蛋白質的重要性,但過度集中於蛋白質的攝取,可能導致其他營養素的不足。健康均衡的飲食應當包括多樣的食物來源,如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纖維等。如果不注意飲食的多樣性,可能會造成長期的營養不良,影響身體健康。
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需求不盡相同,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在早上攝取大量蛋白質。有些人可能早上沒有食慾,強迫自己攝取蛋白質反而會增加不必要的熱量攝取。因此,根據個人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調整這一法則,才是更加明智的選擇。
雖然30-30-30法則對許多人來說效果顯著,但每個人的減重效果因年齡、性別、基因、生活方式等因素而異。因此,在嘗試這一法則之前,建議先諮詢醫生或專業人士的意見,以確保健康和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