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 Tinder 的出現,交友 app 幾乎寫了現代人的約會模式,就算再寂寞,一下 swipe 右或右,在指尖之間已能認識新人,但你有沒有想過 Tinder 每次給你選擇的新對象,未必是隨機偶然的結果?
2014 年,32 歲的法國女生 Judith Duportail 發現了 Tinder,一開始她就如發現新大陸,Tinder 讓她自信心大增,但在反反覆覆跟不同男性傳過 870 個訊息之後,她已經不再對 Tinder 抱有任何幻想了,有人說 Tinder 能促進交流接觸,但同時也扼殺了尋找戀愛的機會及樂趣。她在著作《L’Amour sous algorithme》中探討 Tinder 的運作,並形容它為「性別資本主義」,其實跟 Black Mirror 無分別。
至 2015 年底,Tinder 聲稱其訂閱人數有 6 千萬,其操作方式非常簡單:若你對一個人的自我簡介有興趣,就在螢幕上向右滑,如果對方也對你有興趣,你們就成功配對,可以開展對話。相反,你對某人的簡介沒興趣,手指就在螢幕上向左滑,你們就會彼此擦身而過。不要講香港,單是在法國,每日就有高達4千5百萬個滑動,但在 swipe 左或右之間,到底 Tinder 是怎樣決定誰會出現在你的畫面上?根據 Tinder 官方說法,程式會因應訂閱者的活躍情況、年齡、性取向及地理位置作出決定,但 Judith 調查後強調事情並不是如此簡單。根據美國傳媒 Austin Carr 與 Tinder 創辦人之一 Sean Rad 共進晚餐後公開的資料,程式首先是以你的「吸引力指數」來決定你的排名(後者更吹噓自已的得分很高)。2017 年 Judith 決定要引用歐洲的數據保護條例,向 Tinder 索取自已的評分。Tinder 的回覆則是把一份長達 802 頁的文件寄到了Judith家中,其中包含了她的履歷、對話內容、登入的時間及地點,和她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資料。
Judith 亦指出,Tinder 採用一種系統來解讀訂閱者的簡介及對話,從而評估他/她的種族、興趣、體格和智力,再將她/他與相類似的人配對,營造出所謂「命運般的邂逅」。更過份的是,這項系統會基於一種保守的異性戀準則來進行配對,例如把年紀較大的男性,與年輕及經濟能力較差的女性配對,如此一來,成熟女性及年輕男性就處於劣勢。對於Judith的解讀,Tinder 的母公司 Match Group 的發言人則全面否認,並指Judith錯誤地引導讀者。
不論你相信與否,在 Judith 訪問的多位專家中,瑞士數學家 Paul-Olivier Dehaye 就提出了讓人反思的論點:「沒錯你的個人資料被用來決定你的 Tinder 評分,同時也在 LinkedIn 上為你安排工作、決定你的汽車保險費用、申請貸款的成功率以及明天乘地鐵時會見到的廣告。最後,你的生活都會由電腦,依據所有蒐集到關於你的資料來主宰。歡迎來到 Black Mirror 成真的世界。」